我院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陈红丽教授团队报道了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 PLLA)多孔微球(porous microspheres, PMs)体外内降解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系统研究。论文“In vitro and in vivo degradation profile, biocompatibility of poly-L-lactic acid porous microspheres”于2024年6月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上线,期刊2023年影响因子:7.7,中科院一区,Top期刊。我院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2024届硕士研究生王鹏为第一作者,导师陈红丽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周志敏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创新项目和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第三附属医院开放课题等基金资助。
聚合物多孔微球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低的密度以及优良的吸附与缓释性能,逐渐成为细胞/药物递送载体与组织再生支架领域的研究热点。PLLA PMs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酯类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力学强度高,耐热及可降解等优势。PLLA PMs可作为一种可注射微载体,通过在缺损部位注射达到精准修复的目的,相比于传统自身材料移植的复杂手术,多孔微球植入材料具有微创性,手术简易,耗时短等多个优势,在颅颌面部软骨组织修复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然而对PLLA PMs作为可注射微载体/微支架材料的降解行为研究较少,基于此,该论文对PLLA PMs体外内降解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系统研究,验证其降解与颅颌面部软骨修复时间是否匹配,满足其作为可注射的软骨组织工程微载体/微支架的应用。
研究结果显示PLLA PMs在体外和体内12周时均能保持其3D球形形状和结构完整性,表明了PLLA PMs有能力提供持久性的支撑效果。此外,PLLA PMs植入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促进I型和III型胶原纤维的产生。作为可注射微载体或微支架,PLLA PMs满足支撑和软骨修复再生的时间要求。下一步,课题组将利用大型动物进行长时间的测试评估PLLA PMs的降解行为和生物相容性。此外,课题组通过修饰改善PLLA PMs的生物性能和机械性能,为开发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颅颌面部软骨修复微载体或微支架提供研究基础。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32876
文/支灵通;图/陈红丽